思想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以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3-12-18作者: 胡芳浏览次数:34583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践行中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并对如何运用文化引领探寻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念来引领和整合不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凝聚力与不竭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全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性格、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在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密切关联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是重新创造新的价值体系,而是根植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价值观的土壤上的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涵来看,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之有着无法割裂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根植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又同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前的,它随着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生长发育。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念,曾经划分了清晰、系统、明确的荣辱界限,构建了传统社会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五字道德理念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诚信市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又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又如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使中国历史长期保持了大一统的局面,同时长期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如今,在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国际复杂局面等方面,越加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脱胎之后,只有始终根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才能始终保持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的建设也应当不断从中吸取养料,始终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凝聚。文化是由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稳定性特点。从这两个概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切断的血脉联系,但并不能等同于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复述累加。文化具有发散性和包容性,核心价值具有凝练性和选择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历史内涵中,外延广泛,包罗万象,同时又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自主选择、高度提炼,它是一个在庞大芜杂的文化系统中披沙拣金,经过不断吸收、扬弃、凝练,最终形成全民族精神内核的历史过程。

     二、要充分认识以文化引领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以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基础性地位的必然选择。任何价值观念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必须根治于文化的深厚土壤,脱离文化层面,就很难去谈论价值体系的构建问题。从正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上形成的典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无法脱离“家国一体”、“乡土情结”的本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过程,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从反面来看,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激荡、文化多元的社会,在面对着精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迷惘和信仰缺失的社会危机。文化缺失必定造成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大浪淘沙的激荡和选择过程中如果式微,那么谈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以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从文化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西方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思想成果,在思维模式、理论式样上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因此,在建设与推进的具体问题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与中国人固有思维的巨大差异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在理论上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可能在中国扎根下来,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的伟大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的回归和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国情、时代紧密结合之后的重新诠释与定位。

    (三)以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全民性”与“自觉性”的科学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必须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转化为全社会不同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自觉取向。因此,在具体的构建、推进过程中,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汇聚成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在这个层面上,文化引领在全民性、自觉性的优势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全民族深层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每个个体在个人修养、家庭伦常、社会交往、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即所谓的“日用而不自知”。它描绘民族共同心理、刻画民族共同特性,具有强大的社会认可度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要科学探索以文化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一)吸收与扬弃。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之根与精神源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也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沃土中,挖掘、吸收、应用丰富的精神资源。但并非所有文化现象都蕴含着整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并非所有的文化观念都适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吸收与扬弃的关系。

    1许多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应当予以吸收的。如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民本”“仁爱”等命题,在现今仍然闪烁着人文的光辉,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2、一些价值观念是应当在批判中继承的。如道家思想中的“守拙”“无为”等观念,在个人修养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大社会层面来看,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性。

    3一些观念是应当批判和剔除的。如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官本位”、封建礼教等观念就需要学会去其糟粕。

    (二)激活与重构。我国处在社会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现代化进程加快,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吸引力在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所削弱。在以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效激活。这既是文化自觉性与全民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要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情,有效激活传统文化中传递的和合、仁爱、诚信、爱国等价值观念。其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实重构。要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高度,将它与社会荣辱观、诚信市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有机结合,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赋予传统文化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新意义。

    (三)合理引导与积极参与。201110月,中共中央推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基于对推进文化改革战略重要性,深刻认识的重大决定,也为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设了有利契机。各级政府必须认识到,文化引领是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推手。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中,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合理干预,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场所、人才、传媒等要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营造浓厚社会化氛围,引导全民上下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工程中来,形成政府合理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