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课题之“以人为本 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建设”

发布日期:2014-01-03作者: 本站浏览次数:68610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镇化,是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理念的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长沙市政协积极贯彻中共长沙市委“五化一率先”战略布署,全力助推全市工作走在全省和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课题组织进行调研。九三学社长沙市委承担了城市建设与环保调研课题,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彰显长沙城镇特色和内涵”,提出“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建设”,从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包容、传承湖湘人文特色、体制机制突破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一、我市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探索

    长沙市致力于打造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最宜居城市之一。坚持“一主两翼,中心沿江建设、跨江发展,东西比翼齐飞”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重点片区建设,以片区带动区域发展,大幅提升城市承载功能、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镇化发展。2011年,长沙市在全国宜居城市排名中列为13位,同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一)探索之一:提速“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长沙市从此展开了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篇章,着力于让长沙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积极探索走人与自然、人与城镇、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持续繁荣的发展之路。抓住长沙的“山、水、洲、城”风貌特色,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加强湘江领域环境治理,以打造“东方莱茵河”为目标,营造沿江宜居环境。大河西先导区展开滨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等生态片区建设。洋湖湿地公园已完成二期项目建设;梅溪湖已完成3000亩湖面及周边公园建设。大河西先导区范围的坪塘、含浦、雷锋等镇的“山、水、洲、城”错落有致,开发组团与湘江、橘子洲、岳麓山、梅溪湖、洋湖湿地等相映成趣,实现了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生共赢。

    (二)探索之二:注重小城镇特色品质建设

    小城镇建设由以前比较注重城镇建成区和人口规模的扩张逐步向注重提高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居品质方向转变,涌现了一批特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望城区以“一江两岸四镇”为重点,发挥临江近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恢复明清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古镇文化,打响“靖港古镇、乔口鱼都、铜官陶都”等旅游小镇品牌。长沙县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以“南工北农”为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建设金井“茶香小镇”,榔梨“绿色水乡古镇”,开慧“文化旅游小镇”。宁乡县结合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着力建设花明楼镇(红色旅游)、灰汤镇(现代温泉城)、流沙河镇(商贸)、黄材镇(生态旅游)“四大中心”城镇。

(三)探索之三: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城镇污染防治水平,长沙市出台污染治理设施资金补助政策,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乡镇污水处理厂给予最高345万元/座的建设补助和8万元/.年的运行补助;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给予30-50万元/乡镇不等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兽禽养殖污染治理给予30-40元不等的治理资金补助。近年来,长沙市共计投入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总计2.8亿元,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80个、各类垃圾收集池(筒)54万个,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8家,完成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150万平方米。

二、我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过去十年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基础之上的粗放式的发展。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小城镇,均出现了人居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承载力压力相对过大的现象,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薄弱。一是道路交通设施相对滞后。以前在城区上、下班高峰时堵车现象严重,现在堵车现象在白天无时不有;以前堵车现象只有大城市有,现在小城镇同样有。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汽车数量大幅增长,使得交通环境日益恶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原因是我市目前的城市建设还是延续摊大饼的发展格局。城市高层建筑加剧了人口向中心城区的聚集,而快速道路系统又无法向中心城区延伸,导致中心城区人流疏解不畅。另外,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的道路未能达标,已经进行了改造的道路,由于技术等级偏低、地下管网铺设不到位,仍不能满足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市政管网规划建设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的管网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且在建设时又各自为政,难免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其次是规划的实施不到位,建设水平偏低,导致管网系统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例如在规划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时,未根据上、中、下游的下泄量将排水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于是在系统的薄弱环节造成区域渍水。近年来,时常有暴雨考验着我市的排水系统,多次出现 “城市看海”的场面。出现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三是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力。目前我市一些已建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理和营运经费难以到位,普遍存在只建不管、只建不营的现象。污水直排对区域河流水系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如浏阳河、捞刀河等沿岸小城镇污水直排的现象就较为突出。

    2、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公共服务总体紧缺,处于供给不足状况。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局面日益凸现。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硬件建设普遍滞后,另一方面是由于优秀教师、优质生源不断流向更有吸引力的大中城市。二是文体卫服务水平偏低。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在快速增长,但是当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十分缓慢,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小城镇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匀、标准场地少、开放率低。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不得不涌向大中城市医院。

    3、城镇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体系一是城镇公共绿地分配不均。2011年,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9平方米。但是中心城区绿地分布极其不均,大多数公共绿地分布在外围,老城区公共绿地奇缺,规划的公园绿地往往无法落实,建设滞后,服务半径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小城镇的公园绿地几乎难以找到。二是生态网络尚未形成。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近三年,投入50多亿元实施岳麓山景区建设工程,天马山、凤凰山和桃子湖共600亩景区通过生态修复,成为城市绿肺。但是城市生态建设往往只注重于点的建设而忽视面的建设,生态网络尚未形成。此外,我市对自然生态网络的保护力度还不尽人意。譬如谷山、浏阳河等自然生态走廊正在遭到人类的逐步蚕食。

    4、城镇化建设中因地制宜特色不明显一是历史文化内涵被忽视。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不注重挖掘已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原有的历史人文景观被忽视,甚至遭到破坏,致使已建成的新城镇失去了原来特有的历史风情和文化内涵。二是“城中村”未形成亮点。“城中村”在我市城镇随处可见,但是,由于规划、建设及管理没跟上,但大多数“城中村”已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城中村”原有的生态资源被破坏,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不复存在,无法形成新型城镇的亮点。三是小城镇地方特色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少小城镇依然采用沿路开发拓展的模式,小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地方特色不明显。

    5、机制体制创新的力度不够。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妥善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实现以人为本、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目标,就必须从机制体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中心城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已难以推动这些中心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如浏阳大瑶镇、宁乡花明楼镇等中心城镇的规模已达到边远地区县级城市水平,但由于受乡镇管理权限的约束,这些城镇在行政管理人员保障和财力支撑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全市将增加510万人小城镇5个,15万人小城镇24个,以后这种来自运转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压力必将日益凸现。此外,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缓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供需矛盾等方面也有待进行机制与体制的创新。

三、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宏观规划为引领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是要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落实中央十八大新型城镇化思路,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作用,绘就长沙特色城镇化的绚丽蓝图。建议对《长沙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修编,从宏观上统筹市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规划强调长株潭城市群引领,以之为城镇化主体形态,保持“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质量,强化长沙市的核心城市辐射,注重浏阳、宁乡中等城市及小城市、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在以后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5个小城市(灰汤镇、大瑶镇、永安镇、铜官镇、暮云镇)、5个中心镇(金井镇、镇头镇、流沙河镇、沿溪镇、花明楼镇)、5个特色镇(开慧镇、乔口镇、沩山乡、大围山镇、莲花镇)的示范带动,树立标杆,带动市域城镇化全面发展。二是通过规划体系的全覆盖和规划方式创新,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的实施。将城乡规划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覆盖到市域全部,使规划体系全覆盖。将人居环境的要素要求融合到城乡规划的各个规划层次,成为法定性文件和建设实施的依据。为科学布局城镇发展,不但要编制好城镇规划,也要编制好土地利